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六章 (第1/1页)
第六章
圣旨里说是仰仗太后慈谕,实际上李舒乔入宫后只在慈宁宫呆了一盏茶的时间,太后命人扶起她,和蔼地说了几句话,李镜就赶到了。 十七岁的少年天子一身绛色朝袍,腰佩玉带,头戴朝冠。他是下了早朝直奔慈宁宫的,腰间繁琐的配饰都没来得及摘,走动时环佩当啷作响。 两人出来慈宁宫后,李镜就牵起她上了龙辇,他的手很大,牵着她时,也把体温传递到李舒乔的手心。 李舒乔抬头看他,白皙俊美的侧颜倒映在她的瞳孔,他感受到注视,低过头冲她一笑。笑容中带着生涩的安抚意味,他好像不擅长用亲切的面孔待人,嘴角的弧度很不自然。 但奇异的是,李舒乔的紧张真的被抚去了一些。 王府因为陛下的那封圣旨被闹得兵荒马乱,嬷嬷偷偷骂他是养不熟的白眼狼,王妃虽然喝止了嬷嬷,但还是在父亲面前冷笑讥讽。 她说:“他什么意思?这是明摆着告诉外人,我为母不慈会苛待庶女?” 父亲让她闭嘴,问她是不是还嫌惹出的笑话不够多。两个人大动干戈,隔着房门大吵了一架。砸碎的瓷器流水一样被抬出正院。 她瑟缩起来,不敢惹眼。 王妃始终认为是她在守灵那日当着陛下说了不该说的话,父亲也是。区别在于,王妃会因此对她横眉竖眼,但父亲还是硬装出慈父模样,把那一分不满压在笑容背后。 她那时太小了,才七岁。尚且不知道入宫代表什么,也不明白父母为何发那样大的火。小春告诉她,入宫意味着她要搬出王府,远离父亲和王妃,跟那天母妃灵前见过的那个大哥哥住在一起。 那是个很好看的哥哥,和气、俊美,甚至会蹲下和她说话。他也是除了她之外唯一一个真心为母妃难过的人。 其余来吊唁的宾客来来往往,虽然装出一副哀悼的模样,但实际上并没有在难过。她虽小,却还是能感知到这一点的。 临走时,大哥哥还摸了摸她的头。 那时他手心的温度,和这时牵她手的温度是一样的。连日来的惶恐被抚平了,尤其是当她踏足含章殿的东侧殿时,竟然见到了与她在王府闺房相差无几的陈设。 相似,却不相同。 格局几乎是照搬王府,细节处的摆件却都换了更好的。大到屏风、几案,小到床帐、香炉,在王府时,她的床挂的是水红色细罗,这里却换成了云绡。 陛下说:“我不清楚王府那间屋子具体摆了什么,问过你身边人后,能防的都尽力仿了。” 他没有喊“meimei”,也没有提起“你母妃”或是“母妃”,怕她觉得突兀,怕自己让她更加不安。 李舒乔却在他开口的第一瞬间意识到他的一点体贴——他没有自称“朕”,反而像上次那样称“我”。 “你不是搬过来,”他静静看着她,“而是搬回来,这里才是你的家。” 李镜像是在说一句轻飘飘的话,就像“尽管把这里当成你的家”一样的寒暄,但不同的是,他不是客气,而是在承诺。 就在这座森严的宫殿中,李舒乔生平第一次学会闯祸、第一次发脾气。她也是第一次知道,自己发脾气时也会像王妃那样砸东西。 砸碎的瓷器流水一样抬出宫室,李镜笑她,说要把殿中的毯子再铺厚一层,不然再建几座官窑都不够她砸的。李舒乔也敢顶嘴了,她说,你要心疼,不如全给我换成金的,这样我还能多砸几次。 她就是拌嘴,哪知道半个月后,东侧殿金光闪闪,除了床榻桌椅,整个侧殿上上下下都换成金的了。妆奁是金的,茶盏是金的,香炉、砚台就连笔洗都是鎏金错银的,日光一照,竟晃得人眼疼。 李镜还一脸可惜,若非工时不够,连那座大屏风他都想换成金的。 李舒乔气得拧他,又是小发了场脾气,偏偏李镜还乐不可支,任由她拧。 这些金器后来尽数进了她私库,哪怕后来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